2013年10月,韓成效創辦了大連買菜網,想讓買菜能像買衣服、買電子產品一樣通過互聯網解決。本報曾以《數九寒天,東北“吃貨”在線上》為題報道了他的創業故事。
原來的大連買菜網以高校學生、公司白領為主要服務對象,一年多過去了,韓成效把目標轉向了企業食堂、咖啡店等對果蔬需求量大的大客戶,讓網站盈利翻了數十倍,網站商品也由最初的幾十件提高到了202件,在大連市場有了一定知名度。
他設想,有一天可以顛覆人們在買菜這件小事兒上的習慣,讓顧客不但能在網上買豬肉,還能直接購買一整頭豬,實時監控豬的生長狀態,“農場給豬編號,進行綠色飼養,養成了直接宰殺送到家門口。”韓成效認為賺錢不是最主要的,把網站平臺做好,讓顧客形成在網上買菜的消費習慣,相關的服務和經營才能走得長遠。
一開始,大連買菜網專門為大學生提供低價水果送貨上門的服務。但時間一長,韓成效發現做校園市場太消耗精力,沒有時間拓展其他市場,他反復論證自己的創業方向是否正確,他從朋友那里得到啟發,找到了轉型的思路和方向。一位朋友所在的企業需要采購果蔬供應食堂,但采購價格一直很高,他找到韓成效想以低價采購,降低成本。另一個開咖啡店的朋友也需要更低價的水果,他也找到了韓成效。朋友的需求讓韓成效看到了企業食堂、咖啡店等需要大量果蔬的大客戶中蘊藏的商機,大連買菜網開始對大客戶市場進行拓展。
拓展初期,韓成效在網上找到各家企業的聯系方式,打電話溝通,但效果不好。他試著轉變方式,拿著樣品和報價單一家家登門拜訪,終于打開市場。有的商家一開始不愿意接受,但看到周圍的人都加入了,也確實購買到既便宜又優質的蔬果,就主動找到韓成效要求供貨。
通過對大客戶市場的搶占,大連買菜網的銷量翻了幾十倍,僅橙子每天就要賣出300箱。大連市高新園區大約60%咖啡店的水果來自大連買菜網。因為需求量增大,韓成效可以在果蔬進入批發市場前就拿到貨,進一步降低了成本。
原來的網站制作比較粗糙,下單渠道分散,很多顧客通過QQ群下單,雖然能賺到錢,卻和韓成效想建設自己的網站、培養顧客消費習慣的初衷相違背。“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就和普通的水果商販沒有區別。我并不是想單純賣菜、賣水果賺錢的。”
他招聘技術人員,學習各大購物網站的優點,用到自己的網站上。之前必須點進具體物品頁才能購買,改版后只要顧客將鼠標放在物品列表上,就會自動上浮購買按鈕,簡化了購買步驟。有老顧客已經多次在網站購買商品,不需要看商品的詳細信息。這樣做讓顧客購買更方便,用戶體驗更好。
物流環節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開始時配送貨物經常損壞,顧客投訴較多。后來韓成效總結經驗,采用帶有分隔欄的塑料箱,把顧客的貨物放在分隔欄中,不但不容易損壞,還能把多個塑料箱摞起來,節約運輸空間。
在主營業務上,韓成效實行了“權限認證”制度。一些對果蔬需求量大的客戶只要每月交45元,就可以獲得“權限認證”,登錄網站后看到的商品價格更低,每月直接以進貨價采購果蔬,目前已有上百家客戶選擇了這樣的方式。這樣會讓顧客保持在網站購買的習慣,長遠來看對網站有好處。
艱辛的創業道路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最初和韓成效一起創業的同伴陸續因為好工作的誘惑和創業的艱辛離開隊伍,但新鮮血液也不斷補充進來。韓成效的大學同學辭去在北京年薪十多萬元的中層管理工作,回到大連一同參與創業。另一位在山東的公務員朋友也辭掉了穩定的工作,來到大連加入創業團隊。
韓成效的創業團隊人數由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了現如今的二十多人,形成了初步的人員分工,有懂技術的、有負責進貨的、有負責打包的、有負責拓展市場的,為了激勵員工的積極性,韓成效想出只要配送員負責的小區有訂單增加,無論是否直接和配送員有關,都給該名員工提成的規定,激勵配送員送貨時保持良好的態度,主動宣傳自家網站。
告別了創業最初每天凌晨3點醒,半夜12點睡的高強度工作,現在的韓成效一樣閑不下來。善于思考的他發現,蔬果按斤收費,但在實際買賣過程中貨物不可能是整斤的,經常會產生零頭,所以無法使用網絡交易平臺,只能采取貨到付款的形式。
韓成效想在未來開發出自己的支付平臺,顧客將錢款預存到賬戶中,直接扣費,避免了找零的麻煩;他還想在自己正在開發的手機APP中加入“附近的超市”功能,在大連市各大超市設立大連買菜網的專營點,與大連買菜網同價售賣,進而擴大銷量獲得市場。